“中央厨房”如今已成为媒体融合的“标配”与“龙头工程”,过去一段时间,全国媒体曾掀起一阵建设“中央厨房”的“高潮”。在形形色色的“中央厨房”中,最亮眼的莫过于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,它曾被称为媒体融合的“样板间”。这个“样板间”的日常运转机制是怎样的?有哪些成功经验?生产出了哪些爆款产品?传播君独家对话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玉林,为您揭开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的神秘面纱。
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由空间平台、业务平台、技术平台组成。2014年10月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项目正式立项,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负责建设。2015年2月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启动。2016年2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,充分肯定建设中央厨房大平台推进融合发展的路子是对的。2017年全国两会起,“中央厨房”机制全面运行,设立总编调度中心,建立采编联动平台,统筹各方采访、编辑和技术力量,“报、网、端、微”一体联动,建立移动优先、PC做全、纸媒做深、多次生成、多元传播的策采编发新流程。
介绍一下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定位?
陈玉林:“中央厨房”是简称,其正式名称是全媒体新闻平台。作为面向受众、面向国际、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、传播和运营体系,中央厨房是人民日报社“策、采、编、发”的大脑和神经中枢,也是报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。
在组织架构上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彻底打通和整合“报、网、端、微”的采访、编辑和技术力量,实现融合策划、融合采集、融合加工、融合传播。
总编调度中心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指挥中枢,是“策、采、编、发”指挥网络的核心层,负责宣传任务统筹、重大选题策划、采访力量指挥。总编调度中心既包括线下的工作空间,也包括线上的软件平台。在线下,设立专门团队,全天运行。在线上,利用移动报道指挥平台等系统,与各采编团队保持在线联系,随时发布调度指令。
采编联动平台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常设运行机构,由采访中心、编辑中心和技术中心组成,人员来自“报、网、端、微”各个部门,负责执行指令,进行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。大家组成统一工作团队,听从总编调度中心的指挥,从事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,所有产品都直接进入后台的新闻稿库。
在运行中,总编协调会是中央厨房日常运行的最高决策机构,由总编辑召开协调会,部署重要宣传任务,讨论重大选题。与此同时设有采前会制度,每个工作日上午10点,采前会准时召开,统筹当天全社的报道策划,通报新闻线索,研究当日舆情,确定重点稿件,布置采编对接。
此外,还建立重大、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,安排专人实时监控、随时调度,第一时间进行融合采集、加工、生产和传播。
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最大的特色是什么?有哪些成功经验?
陈玉林: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一个完整的、体现整体融合的全方面的融合体系。它的目的不是让新闻成为流水线产品,而是尽量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新闻专业特色,实现个性化新闻生产,满足新闻产品的个性化需求。
1、中央厨房是机制不是机构,要做的不是机构重建,而是机制再造。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新的流程、新的机制去激活新的产能,有效地满足大家的需求,通过重新塑造业务流程、业务机制,让它能够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和舆论生态。
2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积极拥抱技术,关注智能化发展趋势。在技术上,基于舆情监测、传播效果评估、用户行为分析等一系列技术工具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形成新的工作模式,每天推出传播效果排行榜、热点新闻排行榜等数据报告,供报社决策层和前后方采编人员参考。通过中央厨房,各终端渠道策划部署一体统筹、采编力量一体指挥、各类媒体一体发力。在2016年的融合发展论坛上,“中国媒体融合云”发布,集纳各种技术工具,方便内容生产发布。有了全网抓取的实时数据,全国各地发生的热点事件能地图式即时呈现。新闻线索不再只是通过记者报题,也可以通过网络抓取、分析。通过传播效果评估、新媒体运营、新媒体追踪和用户画像,每篇稿件有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评估与反馈。通过数据分析,媒体可以深度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和行为特征,得出用户对新闻的喜好,实现精准推送。
3、2016年10月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启动“融媒体工作室”计划。从第一个融媒体工作室——新地平线工作室成立至今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已成立融媒体工作室近50个,覆盖时政、财经、军事、国际、教育、健康等领域。据统计,报社37个部门或单位的近300名编辑、记者参与其中,很多工作室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个性,比如学习小组、侠客岛、麻辣财经、学习大国、一本正经、金台点兵等。融媒体工作室最显著特点是“四跨”+“五支持”,即采编人员实现“跨部门、跨媒体、跨地域、跨专业”的自由兴趣组合。“五支持”,是指中央厨房作为孵化器,给予融媒体工作室资金支持、技术支持、传播推广支持、运营支持和经营支持。
4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激活人才。2017年,中央厨房融媒体学院开设,通过融媒人才的培训、交流,加强融媒人才队伍力量。
5、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要求,人民日报社在中央厨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,规划建设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。平台于去年8月19日正式上线,这是一个大开放、大协作的全新媒体融合平台,把人民日报社的融合经验分享给全国党媒,大家可以共享平台、共享技术、共享渠道,携手打造“百端千室”综合体。截至目前,已有近200家中央媒体、地方媒体、行业媒体以及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入驻平台。
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生产出了哪些爆款融媒体产品?
陈玉林: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,极大解放了编辑、记者的内容生产力,尤其是可视化生产力。编辑、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激发起来,他们不断创新表达,生产出一批精品。截至2018年6月1日,仅融媒体工作室就生产出3300多个融媒体产品,产品形式包括文字、音视频、图解、H5、动画、表情包、VR等,其中不乏有大量爆款产品。
今年年初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围绕“军人依法优先”主题,制作公益短视频《谁是站到最后的人》。视频上线后引起强烈反响,浏览量超过1亿次。
此外,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播较广的作品还有《中国一分钟》《总理给您送快递》《当哪吒遇上民法总则》《老兵》《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》《史上最牛创业团队》等。
自媒体上有一些对于“中央厨房”的质疑,比如把“中央厨房”比作“形象工程”“景观工程”“羊头工程”“节庆工程”“要钱工程”等,对于这个问题,您是怎么看待的?
陈玉林: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人民日报社面对“互联网+”冲击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内容体系和内容平台,它的建设和运营,充分考虑了人民日报社的特点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不是一天建起来的,它是在不断实践、实战中逐步完善的,用来推动人民日报内部的媒体融合。在“顶层设计”上,它不是简单的“采编发”一体化稿库,而是全流程打通、完整的媒体融合体系;在“技术体系”上,它不是僵化的内部IT系统,而是数据化、移动化、智能化的融合云;在“生态体系”上,它不局限于内部的媒体融合发展,而是一个大开放、大协作的全新内容生态。
未来,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将如何发力?
陈玉林:融合发展是一场媒体的自我革命,不进则退,缓进也是退。最近几年,人民日报在实践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有一些标志性突破,面对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我们希望推动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乘势而上。
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将继续推进机制再造,积极拥抱技术,关注融媒体人才培养。我们认为,融合发展或许将经历以下三个层次:一是媒体内部的融合;二是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行业融合;三是媒体与一切产业的融合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,汇聚全国党媒力量,共同传播好党媒声音。